English

“电视小说”让人欢喜让人忧

1999-11-11 来源:光明日报 饶国斌 我有话说

今年以来,一种被媒体称为电视小说的新文体,正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道香甜的文化快餐,大有取代读者手中名人自传的书籍之势。

事情还得从电视剧《还珠格格》说起。年初,当电视连续剧《还珠格格》第一部一炮走红时,精明的琼瑶又迅速推出了同名小说。结果令许多观众如醉如痴,才看电视,又读小说。电视剧创下了年度收视率纪录的同时,小说也从全国大小书店书摊转到千万读者手中,创下了阅读率的新高。

所谓电视小说,就是先有电视,后根据剧本改编为小说的一种小说文体。到现在,这种让小说借助电视剧“窜红”,而诞生并畅销,这不仅成了今年来影视文学界的一件新鲜事,也成了一些文化人创作小说的新招。除《还珠格格》外,不久前电视剧《牵手》在中央电视台热播,人民文学出版社就瞄准势头与编剧王海签约,王海将剧本加以整理,趁电视剧在观众中的热乎劲,推出了同名小说,销量也不俗。《外来妹》的姐妹篇,20集电视连续剧《姐妹》正在各省市电视台陆续播出,近日其电视小说也在北京亮相。著名作家莫言也在其编剧的18集电视剧《红树林》封镜后,立刻推出同名小说。此外还有《东游记》、《老房有喜》等。

影视文学界中,电视小说的出现,其实与商界中打得正热的“名牌”牌、文学界中的名人出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它所利用的都是名牌潜在的良好的市场价值。同样,某部电视剧在观众心中打下了烙印,其同名小说自然成为阅读首选,而且小说容量比电视剧大,很多没能在电视中展开的幕后信息在小说中可以得以充分发挥,与电视剧有互补之用,当然会有读者群。另外电视小说文体上更像剧本,如人物对话多,情节推进快,戏剧冲突感强,画面感强,有可读性的一面。

然而,正如名牌效应中,因种种原因能够做好名牌电视机,不一定能做出名牌电脑,名人不一定能写出“名著”一样,电视小说也有其弊端。电视小说大多是急功近利的“短平快”产物,其暴露出的问题也显而易见。小说《还珠格格》、《牵手》、《姐妹》等问世后,读者的普遍感觉是“远不如电视剧深刻精彩抓人”。而且从小说的角度看,缺乏文采,更多的是对电视剧的复述,没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和生动的语言描写,人物显得单调、平面,情节也不能引人。这些带有浓厚商业行为的产物,大大降低了文学的品格。

让电视直接渗透进小说的创作,确实是让人亦喜亦忧。喜的是电视让小说更容易走近读者,忧的是小说创作会不会走向浮躁,而成为另一种快餐文化,失掉其本身的文学品位和社会功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